“东野圭吾”,一个令内地影视翻拍“又爱又恨”的名字。
即便上映三天近7000万元的票房成绩对于3月的影市淡季还算不赖,但无可否认,改编自东野圭吾小说,云集了任素汐、刘敏涛、胡可等实力派演员的影版《回廊亭》口碑又扑了。今天,该片豆瓣开分,超1.5万名网友打出5.8分。谓之“又”,因为一年前的网剧版《回廊亭》仅仅拿下了4.1分。
自2017年苏有朋执导,王凯、张鲁一、林心如主演的《嫌疑人X的献身》算起,六年间至少有20部东野圭吾的小说IP被内地影视开发者购买了版权, 但成品迄今只有《嫌疑人X的献身》《解忧杂货铺》《回廊亭》《十日游戏》等寥寥几部,正在改编过程中的有《悖论13》《彷徨之刃》《绑架游戏》三部。相比一股脑购入东野圭吾小说的热情,如今IP影视化的转码减速了不少。与此同时,除了网剧《十日游戏》上了7分,其余国产后的东野圭吾改编作品,大多口碑不佳、反响平平。
(资料图)
随着《回廊亭》再度翻车,关于东野圭吾IP开发的质疑声也日渐增多。
影版和剧版《回廊亭》为什么都面临差评一片?东野圭吾小说的中国本土化改编究竟难在哪儿?突围路径又在何方?
1
电影《回廊亭》由来牧宽执导。故事从律师周扬(任素汐 饰)进入回廊亭宣读城中富豪高晋的遗嘱开始,围绕一本神秘日记、一封匿名信和那场发生在一年前回廊亭9号房间的火灾展开。家族中各怀心思的人和意外的闯入者之间有何关联,管家林珍惠(刘敏涛 饰)在火灾和谋杀案中分别扮演了何种角色,一群人在密室般的环境里上演了为爱复仇的欲望纷争。
有人说,影版和剧版《回廊亭》口碑双扑,因为原著《长长的回廊》(又名《回廊亭杀人事件》)在作家的作品序列里本就评分不高。
此话不假,作为一名畅销小说作家,东野圭吾极为高产,但并非部部精品。《长长的回廊》写于1991年,作家的创作正处于早年从本格推理向社会派的转型期,于模仿和借鉴之中夹杂了摸索与尝试。对比后来的代表作《放学后》《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等,《长长的回廊》无论在人性思辨、社会深度和悬疑结构上都力有不逮。而作为东野圭吾作品里第一部以女性主角第一人称撰写的长篇,本书也暴露出他对女性认知的局限。
但成功的影视改编,从来不是对文字的照搬挪移,而是在恰当的文化土壤中,用视听滋养故事、以影像的特征裁剪叙事,由此扬长避短成就佳作。人们常说的“二流小说成就一流电影”便是如此。而影版《回廊亭》,恰恰相反。
作为一部悬疑类型片,《回廊亭》是失败的。因为它既提供不了刑侦推理的头脑风暴快感,也无法经由严密的编剧思路达成逻辑的自洽。
电影的开篇与原小说一致,富豪企业家离世,亲属们齐聚回廊亭,等待律师宣读遗嘱,上演一出家族巨额遗产的分割战。
日本作家的原著里,大哥的遗产有四位主要继承人:二弟、三弟、四妹、五弟,不仅人数多,且其中还有权重因子的不同。二弟已先于大哥身故,所以由其妻女出面;四妹和五弟则和三位哥哥同父异母,法定继承数额要少一半。需要精心算计的权利遇上叵测的人心,平添戏剧的张力。
但改编后的《回廊亭》,实则对大哥遗产有继承权的,只有老二高山和老三高志两位。另三个角色,分别是老二的妻子季冬梅、儿子高健,以及准儿媳程萱。过少的利害关系形不成群像角力,不仅让一年前火灾的幕后之手和一年后杀害程萱的真凶早早暴露在观众面前,更让一群演员在视觉层面的剑拔弩张显得很是做作。
真正的败笔还是剧本在逻辑和人物塑造上的溃败。
原作《长长的回廊》品质不算上乘,但不妨碍它的特殊性——它是东野圭吾唯一一部以女性视角写成的作品,它最大的特点便是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性的情感,复仇、倚赖、畸恋等等,随着女性在这宗家族遗产案里的地位发生急转,其内心世界的惊涛骇浪才是这个IP获得中国影视公司青睐的原因之一,连拍影视两个不同版本。
电影《回廊亭》的故事里,林珍惠的扭曲欲望何以在年复一年中走向极端?周扬对杜宇的爱念掺杂了多少自卑的性格底色?高山、季冬梅夫妇与儿子的失衡亲情关系又是否隐藏了更多不可告人的罪恶?倘若这一个个问号能经改编后生成那些贪婪、偏执又痛苦挣扎的个体,生成一段段人与人之间既亲密又互相伤害的挂衣关系,那么扑朔的“人与人之谜”是能够掩盖悬疑的薄弱的。
遗憾的是,《回廊亭》既没在原小说基础上强化悬疑,也没在本土化时最该展开的人物刻画上多桌笔墨,一个既不逻辑自洽也不引人唏嘘的故弄玄虚式作品,当然无法服众。更不消说,影片还在改编中丢失了最具视觉魅力、也最能弥补原著悬疑感不足的“空间叙事”。在日本作家的原著里,回廊亭这一结构特殊的家宅高度参与了叙事,建筑本身正是悬念揭晓的关键要素。但本该借用视听语言将空间做足文章的电影,却恰恰抛开建筑,丧失了影像叙事的重要道具。
故事直白得一眼即能望穿,观演之间无法完成“烧脑”的智力对决;人物刻画又单薄得无所依凭,那么人与人之间、人物个体内心的戏剧力量,便也承担不起电影的重任。
2
影版《回廊亭》的翻车,这锅当然不该东野圭吾来背。但东野圭吾热再次遭遇兜头冷水,也是不争的事实。
1998年,东野圭吾出版长篇小说《秘密》。该作品入围了第52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和第120届直木奖。同年,同名电影在日本上映。直到2017年,《嫌疑人X的献身》才正式拉开东野圭吾IP席卷中国内地市场的大幕。而1998年到2017年之间,东野圭吾已有超50部作品在日韩两国被大面积改编,包括《白夜行》《恶意》《彷徨之刃》等。正是看到了日韩同行深挖东野圭吾IP所取得的不错市场效益,自2014年起开始高歌猛进的中国电影市场,开始将目光转向了这位畅销作家。
从2017年苏有朋执导,王凯、张鲁一、林心如等主演的《嫌疑人X的献身》算起,六年间,已有20多部东野圭吾小说被内地的影视开发者购入版权,其中《解忧杂货店》《十日游戏》《回廊亭》已先后亮相,《彷徨之刃》《绑架游戏》《悖论13》等也将陆续与观众见面。
值得玩味的是,2017年既是东野圭吾作品在中国被影视化的重要年份,也是与内地影视创作转型正面遭遇的关键时期。那一年,内地电影总票房突破500亿大关,电影市场的突飞猛进让各大片厂参与到一场又一场IP囤积战中。但也是那一年,“大IP+流量明星”的模式开始滑坡,大IP与高票房、大IP与好口碑之间日趋松绑。
由此,随着IP抢占热潮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东野圭吾IP,不得不在初来乍到后就直面“IP不是万能”的真相。《嫌疑人X的献身》4亿元票房可谓平平无奇;2017年底,《解忧杂货店》上映,原著自带热度,更有迪丽热巴、王俊凯等明星阵容,但最终只收2.23亿元票房。越来越多观众对一剧之本,给出了远超于明星阵容的重要关注。
然而,剧本改编,恰是东野圭吾作品在中国做本土化影像转码的最大障碍。
一方面是文化上的差异。东野圭吾热衷于塑造极端的人性、呈现极端的伦理困境、表现极端的爱恨情仇,与这种极端相伴的,可能是对伦理的突破、对人性恶的张扬、对献祭式情感的暧昧。这些特点植根于日本社会的土壤中,常常揭露人性的恶与社会的不公。而这些,与中国的主流价值观相冲突,改编的本土化落地不易。
另一方面,相较于严丝合缝的本格派推理,东野圭吾的许多作品凸显出更为强烈的社会派推理色彩,他的笔墨更多聚焦于罪恶发生的根源,而非用于案件的谋篇布局。国内影视改编后,作为悬疑类型的作品,观众必然对故事的逻辑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编剧必须以缜密的思维把故事的逻辑链条补充完整。
此次电影版《回廊亭》的口碑崩塌,就是没能越过东野圭吾作品本土化的两重山,既无法以中国人的情感观念为女主角构建起足够让人信服的动机共鸣,也无法在貌似架空的背景里,让观众理解高家众人的行为逻辑。
《回廊亭》之后,张哲执导的《绑架游戏》、陈卓执导的《彷徨之刃》、贾樟柯监制的《悖论13》等多部东野圭吾IP改编作品即将排队与国内观众见面。
是时候给东野圭吾“祛魅”了吗?现在下结论恐怕为时过早。但能肯定的是,随着国内悬疑创作水平和观众审美的不断提升,唯IP论的热度渐渐消退。也许依然会有观众仅仅因为“东野圭吾”四个字就买单进场,但更多人认证的好剧、好电影,应该能提供:闭合的逻辑链、有血有肉有故事的人、可以抵达芸芸众生内心深处的情,进而在人心的层层递进里、在悬念的辗转腾挪中拍出人性正道的光。
作者:王彦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