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企业聚焦 >
复姓大全 复姓有哪些

时间:2023-02-09 18:31:55    来源:互联网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复姓大全 复姓有哪些相关的事情,对此小编也是非常的感应兴趣,那么这件事具体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是小编搜索到的关于复姓大全 复姓有哪些事件的相关信息,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资料图)

根据现存的历史文献记载表明,春秋中期到战国初期期间,复姓开始成批出现,产生了9000多个姓氏。在孔子的七十二名弟子中,复姓就有二十三个。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大多数复姓开始渐渐被简化甚至被淘汰,以至于在近几年《人民日报》公布的“新百家姓”中,一个复姓也没有出现,可见复姓人口有多稀少。那么至今仍保留的复姓有哪些呢?

复姓大全复姓有哪些

所谓复姓,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例如公孙、慕容、欧阳、司马等。复姓虽然少见,但因其常被武侠小说用来“装点门面”,读者们都不陌生。复姓的来源复杂,既有汉族姓氏,也有古代少数民族姓氏。

复姓起源

复姓的来历有几种情况,有的由封邑而来。如令狐氏,《百家姓》中记述为:周朝时有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又如段干氏,老子裔孙李宗受封于段干,其后以“干”为姓;此外,还有梁丘、上官、羊舌、钟离等复姓,都属这种情况。

有的因居地而来。如东郭氏,在国都临淄东郭的,后人遂以“东郭”为姓;又如闾丘氏,齐国有位名婴的大夫居住在闾丘,时称闾丘婴后人遂以“闾丘”为姓。还有南门、西门、南宫、濮阳等复姓,也是因居地而得。

还有的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来。如司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亓(qi)官、巫马、乐正、左丘等复姓由官名而来;公羊、子阳等复姓由王父之字而来;公孙、仲孙等复姓由爵系而来;叔孙等复姓由族系而来。

司马迁因为“李陵案”而要宫刑,他的两个儿子司马临与司马观怕被株连,就改名换姓隐居乡里。兄弟俩各取“司马”中的一个字,哥哥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改姓“冯”;弟弟在“司”字左边加一竖,改姓“同”。又如欧阳这个复姓,有的简化为姓欧,有的简化为姓阳。钟离简化为钟,公孙简化孙……这就是一种复姓单音化的趋势。

复兴的演变

(一)复兴的演变反映了民族大融合。

南北朝以来非汉族复姓简改为汉族固有单姓的有150多,其中北魏孝文帝申令将鲜卑复姓改为汉族单姓的118个。再从现代约占汉族人口87%的100个主要单姓来看,在其来源中包括由非汉族复姓所简改的约达1/3。例如:

改自鲜卑复姓的。叱利:李/独孤:刘/侯莫:陈/陈莫胡卢:杨/贺鲁:周/古里、吴拔拔:孙/纥骨:胡/可朱浑、渴烛浑:朱/慕容:高/丘林:林/叱罗:罗/拔列兰:梁/步大汗:韩/万纽于:于/比丘、叱吕:吕/拔略:苏/莫卢、吐伏卢:卢/叱干:薛/波多罗:潘/独孤浑:杜/乌石兰:石/了步六孤:陆/白杨提:白/胡口古引:侯/纥万、吐万:万/素黎:黎/絮兰、贺拔、贺敦、贺赖:贺/……

改自其他民族复姓的。救勒族阿铁、回绝族咀没、突厥族朱耶、阿史那:李/匈奴族休屠:金/满族爱新觉罗:罗、金/突厥族胡禄属:胡/契丹族大贺:贺/……西域人名末尾音节为〔习〕的,入中原后多改为丁姓。康居人入中原者,有的改为康姓。大秦人入中国者,有的改为秦姓。

汉族其他常见单姓含有改自鲜卑复姓的。例如:安迟:安/丘敦:丘/费连:费/谷会:谷/柯拔:柯/贺葛:葛/薄奚:薄/统稽:稽/盖楼:盖/若口引:寇/扈拔干:扈/丘目陵:穆/他骆拔:骆/侠力代:鲍/乌落兰:兰/郁原甄:甄/伊娄:伊、娄/……

综上可见,统一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确是由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凝聚而成的,倘汉姓人便据以持大汉族主义,确属历史的无知。

(二)复姓词的主要词汇特点

基于复姓词的生成渊源,也便赋予了它在词汇上的有关特点。其主要现象大致如次:

1.同形异词现象据《潜夫论》《风俗通》等对姓氏来历的考察,早已认为族号国名、爵号、官衔、溢号、居地、排行、职务与职称等都是姓氏的来源。因而决定了它与上述某些专名同形异词现象的势所存在。

A.非汉族复姓词与族号或兼国号同形异词者较多。如鬼方、勿吉、乌桓、鲜卑、蒙古、回给、高车、沙陀、月氏、契苏、同罗、易萨、吐突、谷浑、吐谷浑、葛逻禄、多滥葛、薛延陀、突骑斯、绝窦邻……

B.汉族复姓词与地名和官名同形异词者较多。如京兆、曲阜、邯郸、会格、曲沃、商丘、长勺、长沙、武城、琅邪、西河、阪泉,司马、司寇、大宰、大师、大夫、内史、乐正、都尉、将军、附马、、左尹、元官……

C.汉族复姓词中也还有些与为人身分或其它一般词语同形异词的现象。如公子、王孙、良臣、家仆、附庸、英贤、闻人、强梁、投壶、瓜田、白马、益寿、大法、太阳、日中、混沌、终古……

2.同词异形现象。详上述译音复姓词。

3.关于词的结构形式。肴些汉族的复姓由于来源中的诸多个别复杂因素,致使词的结构多属需作考析的缩略语词的形式。例如:

并列式的。陈方、黄周、罗曾、陆费,其中前者各为原本单姓,后者各为辅养者的单姓,为表示生和养的关系而构成这种复姓词。程乌,程乌县因有善酸者程、乌两家而得名,后来两家相合便形成复姓程乌。鲜于,武王封箕子于期鲜禹箕子的支子仲食邑于于邑,其后裔遂称鲜于氏。间葵,春秋齐国有居于阎丘和葵丘中伺地带者、便因似为氏……

可属偏正式的。祖龙,祖先是姓龙的。马适(藡),藡通嫡,马姓的嫡子之系。左伯、左姓老大的一支。尾生,宋尾生的老弟的一支。邵皓,邵姓中皓发的一支。范肺,范金师傅的后代。鲜阳,居于鲜水之北者。京相,在京地为相者。

其它高度概括的特殊缩略。封具,食邑于开封的郑公子具的族系。丁若,齐丁公之子璐伯以若地为食色并以为民。五相,伍员相昊,其子孙称五相氏。五王,田齐氏自威王五世为王之族。续祁,晋大夫祁奚告老,荐其子嗣业,以续祁氏权位。夫余,吴太子夫概奔楚,其子主吴政,乃夫概之余绪。

(三)复姓消减的原因

复姓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产生并曾蓬勃于上古,且又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渐趋削减以至濒于消失。当今双音复姓尚存百余,三字以上的所余无几。其原因主要是:

历史政治因素。西周之际,由于各国家族的不断繁衍,派生了很多表示氏的复姓。春秋以来,因社会变革,各国内江与交战频仍,不少家族遭到灾绝,其姓氏也便消失。后来的大动乱时期,也每有类似上述情况。另外,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简改鲜卑复姓,对诸多兄弟族的复姓简改娜及有影响。后又出现汉皇赐姓,特别李唐王朝已将不少兄弟民族官员赐为李姓。

语言因素。人的名称是有姓有名的,姓不忌重、名各有异便可。所以姓氏从简乃是语言经济原则的自然趋势。对人的姓民在称呼和书写上,从音节分明的汉语和汉字的特点来讲,也都是单姓最为简便。因而复姓简改为单姓也便成为近古以来的形势所趋。

复姓简改为单姓的基本规律大致如次:

取头。留取前一字,例如白公,白。下同,白亚、嗒林、苍舒、车成、车门、越勒、越强、楚丘、葛伯、侯史、范师、季连、考成、蓝尹、马矢、解批、桓侯、家仆、仆兰、京城、官师、富父、公伯、广成……

留尾。留取后一字,例如:伯夏,夏。下同,伯封、伯高、伯宗、大季、大彭、东宫、东蒙,公季、公牛、公刘、公林屯公荆、公金、大魄、是委、埃儿、悉云……

撷中。非汉族三字姓撷取中间一字,例如:侯吕侯,吕。下同,没路真、侠伏斤、可朱浑、丘穆凌、他骆拔乌石兰……

一分为二。双字姓分别简改为两个单姓,例如伯丰,伯,丰。下同,常寿、伊娄、魁傀、绝单……

中国最古老的复姓姓氏

复姓: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如欧阳、司马等。复姓的来源较多,从官名来的,如太史、巫马、乐正等;以封邑命名的,如令狐、羊舌、段干等;有些以居住地而来的,如东郭、南郭和闾丘等。有些由职业而来,如漆雕等;也有如公良、公羊和颛孙等以先祖名字而来的。像公孙、仲孙由爵系而来,叔孙由族系而来。有些则源于少数民族改姓,如拓拔姓和尉迟、万俟等,也有以物品名称而来的谷梁姓,甚至有如赫连这样自创的姓氏。下面小编来盘点中国最古老的复姓姓氏。

A

阿布 阿罗阿单阿典 阿里阿跌 阿会 阿仑阿那

阿每 阿沛阿速阿蹊 哀骀艾岁 霭牙 爱绅 安陵

安平 安期 安都安阳 安是安丘安国安迟 安金

安末 奥鲁奥屯奥敦奥里

B

巴公巴哩 巴剡 把利 拔也 拔拔拔列拔略罢敌

白玉 白寘 白公白狄白亚 白侯白男 白冥 白马

白象白鹿白乙白石 白岳 白鸾百里柏侯柏高

柏成柏常班麻 班丘 阪上 阪泉苞丘 鲍俎 鲍丘

卑梁卑徐 北宫北海 北殷北髦 北人北附 北郭

北门北山 北唐北堂北野北乡奔水倍利倍俟

比人 比丘必兰必力 必喇 苾悉 辟闾闭珊 表纥

表黎 逼阳别成 宾牟邴意 播吾 波斯伯昏伯封

伯比伯夫伯有伯德伯州 伯宗驳马伯常 伯鸾

薄奚 薄野补禄 卜成 卜梁布埒 步叔步温 步扬

不第不更不夷不茅 不蒙

C

蔡仲 蔡林 蔡丘仓颉 苍舒苍梧 曹牟曹丘刹利

差师 单于常丘 常庄常涛 长鱼 长儿 长狄长桑

长柳长梧 长芦 长卢 长庐 长沙 长勺长兴 长梧

长仲 朝臣车非车门车遽 车成车焜 辰放 陈锋

陈留陈没成公成功成垣 成王成纪成阳 城父

城阳承桑 乘马乘丘鸱夷赤张 赤章赤松赤诵

赤将 赤盏敕力敕勒叱列叱李叱利叱豆 叱干

叱门 叱丘 叱吕 叱卢 叱奴叱罗叱灵丑门 重丘

出就 出连 樗里鉏丘 鉏从 厨人楚丘楚季楚宗

褚师处师 黜容 穿封 纯狐 淳于啜剌 茨芘 趣马

D

答禄 达步 达薄达奚大成 大夫大公大狐大季

大贺 大连 大临大陆大罗大彭大食大叔 大野

大孙 大心大庭大张 大戊 淡台登北登侯 登徒

邓林 邓侯 邓陵 地连 地伦 迪古迪姑 第一第二

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牒云迭里丁若

东皋 东蒙东灌 东楼东丘 东王 东方东里东宫

东门东乡东丹东郭东陵 东闾东关 东阳东野

东莱董阏 冬日 洞沐 斗讷 鬭谷 鬭乳 鬭比 鬭门

鬭缗 鬭耆 鬭强 鬭斑 鬭文 鬭于 鬭者 鬭子 窦公

覩斯堵师 堵敖 敦洽豆卢都尉独孤独吉端木

段干多于 铎遏

E

妸荷 娥陵 耏门尔绵尔朱

F

樊仲 凡闾 范师 范姜方雷 方叔方吾 方相 房当

防风蜚廉飞廉 飞龙 费莫费连 费听 费羽 棼冒

丰将 封人封父封贝 封具 风胡 夫蒙 夫余佛图

扶余扶登 伏羲 浮丘浮屠福子弗忌 弗羽 甫奚

甫爽 傅余傅其 富父富宜 复生复陆复隆 付里

驸马付马附庸

G

盖娄 盖楼干已 干将干类 甘公甘士 甘先甘州

甘庄 赣娄高丘高式高车高陵 高堂高阳高辛

高唐高丽皋落哥逻 哥舒葛伯葛萨 根牟根水

庚桑庚市 梗阳宫孙工尹工娄工偻工师恭叔

弓里弓如 共叔 巩伯 贡娄 公保公哀 公车公羊

公良公孙公罔公成 公城 公仇 公畴 公檮 公都

公房公父公甫 公行公何公华公荆 公肩公建

公金公扈 公季公纪 公甲 公林 公刘公孟公旅

公吕 公明 公南公旗公綦公齐 公祈 公丘 公牛

公群公冉 公若 公沙 公尚 公舌 公申 公慎公胜

公师 公施 公石 公士公叔 公帅 公思 公玊公索

公佗 公罔公为 公巫公务公析 公息 公夏 公先

公襄公休公绪公婿 公宣 公阅 公之 公正公朱

公子公西公冶公敛公梁 公输公上公山公户

公玉公仪公仲公坚 公伯公乘公祖公晰 公族

公文公德公锄句龙句章钩弋姑布古口古龙

古成 古里古冶古野古孙谷梁谷那谷浑谷会

谷阳 瓜田官师关龙关其 冠军毌丘广成广武

鲑阳归生 虢射

H

邯郸函治 函井 函舆馯臂 韩馀 韩褐 韩侯 韩籍

韩厥韩献韩婴罕井 罕父罕夷 罕开 翰公 浩生

浩星浩羊 何奈何丘 合博 纥骨 纥干纥奚 纥于

贺拔贺赖贺娄贺若贺兰贺楼赫连黑齿黑肱

侯冈 华胥呼延壶丘呼衍 斛律胡非胡母胡毋

皇甫皇父混沌

J

丌官吉白 即墨季瓜季连季孙京城 京兆泾阳

九百九方雎鸠沮渠巨母 夹谷

K

勘阻 渴侯 渴单 可汗 空桐空相昆吾

L

老阳乐羊荔菲 栎阳梁丘梁由 梁馀 梁垣 陵阳

伶舟 冷沦 令狐刘王柳下龙丘卢妃 卢蒲鲁步

陆费 甪里闾丘

M

马矢麦丘茅夷 弥牟 密革 密茅 墨夷墨台万俟

慕容木门木易 牟孙

N

南宫南郭南门南荣纳兰女娲

O

欧侯欧阳欧冶

P

逄门 盆成彭祖 平陵 平宁破丑 仆固濮阳

Q

漆雕奇介綦母綦毋 綦连祁连乞伏 绮里千代

千乘 勤宿 青阳丘丽 丘陵 屈侯屈突屈男屈卢

屈同 屈门 屈引 齐季齐貌 祁射 耆门 崎邱 清尹

潜龙

R

壤驷扰龙容成汝鄢

S

萨孤 三饭三闾三州 桑丘 商瞿上官尚方少师

少施 少室少叔 少正社南社北申屠申徒沈犹

胜屠石作石牛侍其士季 士弱 士孙士贞 叔孙

叔先叔促 水丘司城司空司寇司鸿司马司徒

司士司寤 似和 素和夙沙 孙阳索阳索卢商丘

舒龙

T

沓卢 太史太叔太阳 澹台唐山堂溪陶丘同蹄

统奚 秃发涂钦涂山吐火吐贺吐万吐罗 吐门

吐难 吐缶 吐浑吐奚 吐和 屯浑 脱脱 拓跋屠岸

W

完颜王孙王官 王人微生尾勺 韦开 温孤 温稽

闻人屋户 巫马吾丘无庸无钩 五鹿武安武疆

毋将毋丘

X

息夫 西陵西乞西钥 西乡西门 西周 西郭西方

西野西宫戏阳 瑕吕 霞露夏侯鲜虞鲜于鲜阳

咸丘相里解枇 谢丘新垣辛垣信都 信平 歆颖

修鱼徐吾徐定徐离 宣于轩辕轩丘阏氏 胥弥

Y

延陵 罔法铅陵 羊角羊舌耶律叶阳伊祁伊耆

猗卢义渠邑由因孙 银齿尹文 雍门游水由吾

右师宥连 於陵虞丘 盂丘 宇文尉迟乐羊乐正

运奄运期元亓 芋尹郁厘 御龙 有巢有鬲有穷

Z

宰父辗迟湛卢 章仇仉督 长孙长儿 真鄂 正令

执头 中央 中长 中行 中野中英 中梁中垒钟离

钟吾终黎终葵仲孙仲长周阳周氏周生 朱阳

诸葛主父颛孙颛顼 訾辱淄丘 子书 子言 子人

子服子家子桑子叔 子玉子车子阳 宗伯宗正

宗政尊卢昨和左人左丘左师 左行鬷夷 祖龙

现代复姓有哪些

复姓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在古代比较通用和流行,但各由于各种素因的转化,很多复姓在现代都已演变成单姓,现存的复姓比起古代数量少了很多,那么现代仍保留的复姓有哪些呢?

起源于农耕民族的复姓

B百里、北堂、北野、北宫、辟闾

C淳于、成公姓、陈生、褚师姓

D端木、东方、东郭、东野、东门、第五、大狐、段干、段阳、第二、东宫

G公孙、公冶、公羊、公良、公西、公孟、高堂、高阳、公析、公肩、公坚、郭公、谷梁、毌将、公乘、毌丘、公户、公广姓、公仪姓、公祖

H皇甫、黄龙、胡母

J夹谷、九方姓、即墨姓

L梁丘姓、闾丘、洛阳、陵尹、冷富、龙丘、令狐

N南宫、南郭、女娲姓、南伯姓、南容、南门、南野姓

O欧阳、欧侯

P濮阳

Q青阳、漆雕、亓官、渠丘

R壤驷

S上官、少室、少叔、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士孙、申屠、申徒、申鲜、申叔姓、夙沙、叔先、叔仲、侍其、叔孙

T澹台、太史、太叔、太公、屠岸姓、唐古姓

W闻人、巫马、微生、王孙、无庸

X夏侯、西门、信平、鲜于、轩辕、相里、新垣、徐离姓

Y羊舌、羊角、延陵姓、於陵姓、伊祁、宇文、吾丘、乐正

Z诸葛、颛孙、仲孙、仲长、钟离、宗政、主父、中叔、左人、左丘、宰父、长儿、仉督姓

起源于游牧民族的复姓

C单于、叱干、叱利、车非

D独孤、大野、独吉、达奚姓

G哥舒

H赫连、呼延、贺兰、黑齿姓、斛律、斛粟、贺若

J夹谷、吉胡

K可频

M慕容、万俟、抹捻

N纳兰

P普周、仆固、仆散、蒲察

Q屈突、屈卢、钳耳

S是云、索卢、厍狄

T拓跋、同蹄、秃发

W完颜

Y宇文、尉迟、耶律

Z长孙

由两个单姓自我组合形成的复姓

C常夏 陈梁 陈林 曹岳

D邓李

F范姜

G郭罗、高陈

H胡杨、黄方

L刘付、刘谭、陆费、陆叶

Q钱王、钱赖

W巫许、吴刘、吴沈

Y有琴

Z张包、张简、钟任、章项

由两个单姓合并而成的双姓家族的复姓

C陈宫

来源不明的复姓

司琴、司秆、水城、仲贤、尚官、石官、五兆、秀山、公保、千秋、金狐、青柳、太阳、明哲、命提、丰召 、尧乐、瑛黄、相令、相望、洛松、南方、相呈、相礼、阳迟、张官、袁州、淑鸟、善续、秋山、楠龙、单徒、迟辟、宣谈、相续、续相、宁成、欧南、泽久、阎法、还闵、游子、游走、赫氏、归海

常见的复姓有哪些

复姓大量产生是在春秋时代。当时宗法制度已经确立,随着这种制度的发展,每隔几代,贵族中便会分出一些支族。比如某国国君的儿子以国名为氏,按公族只限于国君近亲三代以内的规矩,到他的下两代就属于公族以外的另一支族了。这个支族不能再以国名为氏,就另外“命氏”。

【欧阳】

欧阳姓,中华姓氏之一,为汉族复姓之首。据2014年统计,欧阳姓为324万。在中国排86位。

欧阳姓最早可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践的祖先出自姒姓,公元前2079年(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于会稽,到了越王无疆,被楚所灭,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因而姓“欧”或“欧阳”。

姓氏名望

欧阳建:西晋哲学家,字坚石,渤海南皮(今河北省南皮)人。历任尚书郎、冯翊(今陕西大荔)太守,甚得时誉,后来被赵王司马伦所害。他曾提出“言尽意”的学说,认为“形不待名而圆方已著,色不俟称而黑白已彰”,客观世界是离开人的概念和语言而独立存在的,但语言概念又是人们用以说明客观世界的工具。他说:“诚以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彼,非名不辨。”驳斥了当时玄学家“言不尽意”的论点,即认为语言概念无法表达事物真相的一种看法。著作有《言尽意论》,载于唐朝人纂集的《艺文类聚》卷十九。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宋朝人。天圣八年中进士甲科,官至参知政事。因议新法与王安石不和,退至颖川。博学多采,以文章闻于世。纂有《毛诗译本》、《新五代史》、《集古录》等,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后人辑有《欧阳文忠集》。

【太史】

姓源出有二:1、以官名为氏。西周、春秋时有太史(太史令、太史丞)官,掌天时、星历职。其后代以祖上官职“太史”衔为姓,称太史氏。2、出自姬姓,胡于蔡之后所改。西周时,周文王的孙子胡于蔡,又称蔡仲,其后人有的以太史为氏。

姓氏名望

太史敫:战国时齐人。燕军进攻齐国,夺城70余座,齐国只剩两城在坚守。齐愍王被杀,太子法章改名换姓逃到莒国太史敫家当家奴,太史敫的女儿感觉这个人很奇怪,因此常常救济他。后来齐军击破燕军顺利复国,派人到莒国请太子回国即位。法章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接太史敫的女儿到齐国成婚,册封为王后。结果太史敫得知女儿居然在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情况下嫁人,气的半死,说:“女无谋(通‘媒’)而嫁者,非吾种也,污吾世矣!”当即宣布脱离父女关系,终身不见君王后。

太史慈:字子义,三国时东吴名将。猿臂善射。少年时受郡命劫州章,表现果断,因而知名于世。曾于辽东避难,后助北海相孔融对抗黄巾管亥,善用勇略,为孔融联结平原相刘备,击溃贼众,声名更噪。其后归同郡扬州刺史刘繇,与孙策鏖战,共相抗衡。后刘繇败死,孙策擒获太史慈,策慕其高义,求为其将,慈慨然许诺。太史慈更替孙策招谕刘繇残军归顺,守言应诺,恪遵信义,始终如一,弭息诽论。刘表从子刘磐,十分骁勇,数度作寇于艾、西安诸县;孙策分海昏、建昌作六县,以太史慈为建昌都尉,督诸将兼治海昏,共拒刘磐。后孙权以太史慈能克制刘磐,委以南方大事。慈于建安十一年卒,享年四十一岁。

【端木】

端木姓为汉字复姓。端木此姓相当的古老,自东周时期便有此姓,据元和姓纂记载,端木一姓的祖宗为孔子弟子端木赐(即子贡),系出于卫国。端木姓分布相当的广,但后来大多改姓为端姓、木姓、沐姓,故今日已不多见。

姓氏名望

端木赐

(生卒年待考),字子贡,是孔子的弟子。在孔子众多的弟子之中,端木赐是最为神采飞扬的一位。他有口才而能料事,又会做生意,所以家累千金。端木赐出任过鲁、卫等国的宰相,曾到齐国、吴国游说,使齐、吴互相攻战,从而解除了对鲁国的威胁。

端木恺

(1903~1987),字铸秋;安徽当涂人。著名国民党政要、法学专家。端木恺是复旦大学文学土、东吴大学法学士、纽约大学法学博士,曾执行律师业务多年,在国际间颇享盛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端木恺投身国民党军政界,历任军官团政治教官,安徽教育厅秘书、科长,安徽大学法学院长,农矿部秘书、专门委员,中央大学教授,行政院政务处参事,安徽省民政厅长,行政院会计长、国家总动员会议副秘书长、代秘书长等职。立法委员等职。

【上官】

上官姓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一十一位,新姓氏人口排序第510位,约有7.5万余人。

春秋时,楚怀王封他的小儿子兰为上官邑大夫,兰的后代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上官氏。《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说,汉时,为充实关中人口,朝廷曾下令将许多大姓迁往关中,其中上官氏被迁往陇西上邽。上邽,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即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这也正是源自楚国公族的上官氏在天水成为望族的缘由。

姓氏名望

上官凤儿

即上官皇后,祖父左将军上官桀,父亲上官安,外祖父大司马大将军霍光。6岁便成为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最小的皇后,15岁时便成为太皇太后。

上官婉儿

上官仪之孙女。上官仪父子因反对武则天执政被杀,上官婉儿与母亲被配入宫廷。婉儿辩惠能文,习吏事,武后爱之,拜婕妤(女官名),秉机政。她14岁起就为武则天草拟诏令。中宗李显即位后,她被立为昭容,掌管文学音乐,经常为皇后和公主作诗,韦后夺权失败后,被斩于旗下,时年46岁。

【司马】

司马,西晋国姓,中华姓氏之一,复姓。源于西周,以官职为姓。西周始置,司马与司徒、司空并称“三有司”。司马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一十位。司马姓姓氏人口排名第549位,人口2.8万人。

姓氏名望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司马炎

司马炎(236年-290年),字安世。晋朝开国皇帝,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司马炎为司马昭长子,曾出任中抚军;但是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但在重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265年5月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8月司马昭过世之后,司马炎继承晋王的爵位。次年1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晋武帝大肆分封宗室为王并使其掌握兵权,以补曹魏由于过度压抑宗室,导致皇帝孤立最后被权臣所篡的前车之鉴;同时于268年颁布泰始律令,并于279年命贾充、杨济、杜预、王濬等伐吴,280年3月孙皓投降,孙吴灭亡,自从黄巾之乱以来的分裂局势暂时获得统一。

【东方】

东方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汉族姓氏群体,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300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416位。

“东方”是个古老的姓氏。早在远古时期,上古帝伏羲创立八卦,而他的后代孙仲,世掌东方青阳之令。古书记载,相传他出生的时候,“出于震,位主东方”,即根据八卦图推算是在震位,而震位表示为“东方”,因此,就以“东方”为姓氏。

姓氏名望

东方朔

西汉大臣、文学家(本姓张)。汉武帝时,东方朔上书自荐,自称博学多能、才貌出众,可以作大臣。武帝看了很惊奇,便任命他官职,后官至太中大夫给事中。他为人幽默机智,又有点玩世不恭,宫中都称他为“狂人”,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他又敢于直谏,所提意见往往切中时弊。

东方虬

唐朝史官、诗人,唐代武后时任左史,工诗。唐朝武则天时任左史,善于写诗。东方虬常说,自己百年后可与西门豹作对。陈子昂在《寄东方左史修竹篇书》中说,称东方虬《孤桐篇》“骨气端翔,音韵顿挫。可惜《孤桐篇》已经失传。东方虬存诗四首,《春雪》和《昭君怨三首》。《全唐文》收录东方虬《尺蠖赋》等文三篇。《元和姓纂》和《旧唐书·宋之问传》记载有东方虬事迹。武后游洛南龙门时,命随从文官赋诗,东方虬最先作好,武后赐他锦袍。

【独孤】

独孤姓出自刘姓,起源于北魏时代北鲜卑部落,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后代以独孤为氏。刘秀之子刘辅的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俘,囚禁于独山(今辽宁省海城境内)之下,他的后代有尸利单于,为谷蠡[lǐ]王,号独孤部,传至六世孙罗辰时,随北魏孝文帝迁居洛阳,遂为河南人,以其部落名命姓,称为独孤氏。

姓氏名望

独孤信

独孤信本名如愿,北周时期云中(今大同)人,史称“美容仪,善骑射”。少年时代喜爱修饰,讲究穿戴,故在军营之中享有“独孤郎”之美称。他初投葛荣帐下为将,后投北魏,曾经匹马单枪生擒渔阳王袁肆周。因屡立战功,先后历任别将、员外散骑侍郎、新野郡守、荆州防城大都督、武卫将军、浮阳郡长、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军事兼尚书右仆射、荆州刺史、车骑大将军、河内郡公、陇右十州诸军事、冀州刺史,封赵国公,邑一万户,谥曰景。

独孤及

唐代诗人,字至之,洛阳人。天宝末,以道举高第,补华阴尉。代宗召为左拾遗,俄改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历濠、舒二州刺史,以治课加检校司封郎中,赐金紫。徙常州,卒谥曰宪。集三十卷,内诗三卷,今编诗二卷。

【南宫】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四友之一南宫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周文王手下有著名的“八士”,之一就为南宫括。所谓“文王四友南宫子”,依照史籍《史记·周本纪》的师古注,指的就是南宫括。据考证,南宫括是周朝文王四友之一的贤士,他是周文王父子兴周灭纣时的一位贤臣。其后以南宫为姓氏,称南宫氏。南宫姓姓氏人口排名第558位,人口1.3万人。

姓氏名望

南宫适

南宫适,名韬,字子容,又称南宫括、南容,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

南宫适言语谨慎,崇尚道德,能做到“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论语·公冶长》)。孔子称赞他是“君子”、“尚德”之人,并把自己的侄女(孟皮之女)嫁给他。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郯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龚丘侯,政和六年(1116年)改封汝阳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南宫子”。

南宫牛

(?―前681年),南宫万弟。前681年,被萧邑大夫和宋都逃来的公子们联合击杀。

【万俟】

万俟,复姓,源于鲜卑族,典型的少数民族姓氏,源出敕勒民族的一个分支氏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零九位。

姓氏名望

万俟卨

宋代宰相。(1083—1157),宋开封阳武(今河南原阳)人,字元忠。政和二年(1112)上舍太学生。历任枢密院编修,尚书比部员外郎。绍兴初,御曹成有功,除湖北转运判官,改提点湖北刑狱。岳飞宣抚荆湖,与飞有隙。后依附秦桧,为监察御史、右正言。绍兴十一年(1141),承桧意构陷岳飞成死狱。次年升参知政事,旋充金国报谢使使金。还,因奏事与秦桧交恶,谪居归州(今湖北秭归),移沅州(今湖南黔阳)。桧死,召还,复除参加政事,后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和固位,无异秦桧。万俟《宋史》列入奸佞传,杭州岳王庙墓前铁铸四跪像之一,遗臭万年。然万俟在世时却高官显贵、权顷朝野,名列丞相,死后尚谥“忠靖”,可见历史是由后人根据需要评说。

万俟咏

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雅言,自号大梁词隐。籍贯与生卒年均不详。哲宗元佑时已以诗赋见称于时。据王灼《碧鸡漫志》卷2记载:“元佑时诗赋老手”。但屡试不第,于是绝意仕进,纵情歌酒。自号“大梁词隐”。徽宗政和初年,召试补官,授大晟府制撰。绍兴五年(1135)补任下州文学。

【闻人】

闻人复姓望族居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东北30里)。 汉代时有中山中尉闻人通汉。后仓曾说《礼记》数万言,写成著作《后氏曲台记》,后教授给闻人通汉。 传说春秋时,鲁国有大夫少正卯聚徒讲学,几次将孔子的学生都吸引过去,被众人称为“闻人”,意为赞许其知识渊博、才华出众、闻名于世,后因与孔子政见不一,被当上鲁国司寇的孔子以“危言乱政”的罪名处死,其子孙为继承祖先的达名即以“闻人”为姓。也有一说鲁国大夫左丘明是古之闻人,其后人有以闻人为姓的。

姓氏名望

闻人宏

字君度,浙江省嘉兴人,二十岁人太学读书,大观年间进士,历官通州司法、天台兵曹、宣城知县、常州通判。有才名,善政,人高其德谊。著有《中兴要览》、《周官通解》、《经史旁阐》等。 闻人诠:浙江省余姚人,明朝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的学生。闻人诠和王阳明有亲族关系,是同辈,岁数小于王阳明,然在学业上是师生。闻人诠举为进士后,嘉靖年间做了御史官,巡视边疆,在山海关那一带修了近千里的长城。校补有《五经》、《三礼》、《旧唐书》行世。闻人通汉:字子方,浙江省嘉兴人,汉代学者,官太子舍人、中山中尉,习礼于孟卿,孟卿受礼于后苍。见汉书儒林孟卿传,类稿作“闻人通”,脱“汉”字。闻人梦吉:元朝人,浙江省金华人,潜心研学的著名学者。

闻人袭

东汉臣。字定卿,沛国(今安徽宿县西北)人。建宁元年(168)十一月以太仆代刘矩为太尉,翌年五月罢。三年(170)四月以太中大夫代郭禧复为太尉,次年三月以日食免。

【夏侯】

夏侯姓源流单纯, 出自姒姓,以爵号为氏。周武王封夏禹的后裔东楼公于杞,春秋时建立杞国。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他是夏禹的后代,周初祖先又封为侯爵,于是称他为夏侯氏,其后代子孙因以夏侯为氏,称夏侯氏。分布于山东曲阜、泗水一带。夏侯姓姓氏人口排名第560位,人口1.1万人。

姓氏名望

夏侯惇

汉末大将军,字元让,曹操手下大将,自曹操陈留起兵起,便跟随征伐,历任东郡、陈留、济阴太守、河南尹等职;在曹操出兵征讨之时,夏侯惇总是负责防守后方,曾亲自搬运泥土修太寿陂,鼓励将士种田,发展农业,多有功劳。濡须口之战后,夏侯惇留守居巢,统领26支军队,为魏国东线主帅。曹操对夏侯惇格外亲近,经常邀请他一起乘车外出,并允许他自由出入自己的卧室,其他将领都得不到这种待遇。曹丕继位后,夏侯惇被封为大将军,不久病逝。曹丕亲自哀悼。

夏侯渊

汉末征西将军,字妙才,是曹操手下大将,为夏侯惇从弟。自曹操陈留起兵起,便跟随征伐,历任陈留、颍川太守。官渡之战后,夏侯渊负责粮草补给,保证了曹操平定北方。而后夏侯渊又率兵四处征讨叛乱,破昌豨、徐和、雷绪、商曜等,战功卓着,又随曹操平马超,灭张鲁,又破杨秋、刘雄、梁兴、韩遂、宋建等,再立奇功。而后夏侯渊督张郃、徐晃等留守汉中,与前来取汉中的刘备大军交战,在定军山为蜀将黄忠所袭,不幸战死,死于黄忠刀下。

【左丘】

左丘姓,是中国的一个复姓。左丘姓的来源至今仍是扑朔迷离,甚至都不能确定到底有没有这个姓,因为左丘姓的始祖是《左传》的作者——左丘明,目前不能确定他到底是姓左丘、左还是丘,所以不能确定有无此姓。但也有一说,说左丘姓事实上是来自于当时齐国都城临淄的附近一个叫左丘的地方,后人便以左丘为姓。

姓氏名望

左丘明

春秋时鲁国人,史学家。相传他他双目失明,人称为盲左,曾任鲁太史,大约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他为春秋作传,成《左氏春秋传》,简称《左传》。因目盲,后人称为盲左。因其世传史职,故能搜罗列国之史以传《春秋》,非如公羊、谷梁之以经生叙述传闻。孔子赏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先儒以为左丘明好恶同于圣人,故孔子作春秋为“素王”,左丘明为“素臣”,述夫子之志而作传。因其世传史职,故能搜罗列国之史以传《春秋》,是为《左氏春秋传》。《国语》亦出其手。

【诸葛】

诸葛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诸葛的起源说法不一。早在商朝,相传伯益的后裔葛伯,被封为诸侯,灭亡后,后世有一支迁居诸城(今山东省诸城),后迁至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当地已有葛姓,故后来的葛姓取“诸葛”二字为他们的姓氏。秦代葛婴(陈涉大将)在农民起义中屡立战功,却因谗言所害,遭杀身之祸,而后世汉武帝刘彻为其不平,隧赐其子孙为诸县侯,由此,后人取“诸”及“葛”字,合姓“诸葛”;再一说,有“詹葛”一姓,在齐国人的语系里,“詹”与“诸”两音不分,时间长久后,误传为“诸葛”。诸葛复姓望族居琅邪郡。秦始皇时置郡。相当于2012年山东省诸城市、临沂市、胶南县一带。

姓氏名望

诸葛瑾

字子瑜,琅邪阳都(今山东省沂南)人。诸葛亮之兄。三国时期吴将。初为孙权长史,转中司马。孙权派遣诸葛瑾使蜀通好刘备,与诸葛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后刘备伐吴,有人言其密遣亲人通蜀。孙权说:“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孙权称帝,拜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诸葛亮

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省沂南)人。三国时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居丞相。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一说在河南省南阳,另一说在湖北省襄阳西),留心世事。刘备三顾请之,他向刘备提出了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帮助刘备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占领荆、益两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称帝,他任丞相。他还创造了诸葛连弩。刘备死后,受遗诏辅佐后主刘禅。建兴元年,以丞相封武乡侯,兼领益州牧。他志在攻魏以复中原,乃东和孙权,南平孟获,而后出师北伐,六出祁山,与魏相攻战者累年,后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南)军中,葬定军山,终年54岁。有《诸葛武侯集》、《出师表》为其名篇。

【尉迟】

尉迟(读音yù chí)是以部落名命姓。前秦时期苻坚攻灭鲜卑拓跋部族,建立代国。后来拓跋邽复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与此同时,鲜卑族中又崛起一支尉迟部落,号尉迟部,如同中华之诸侯国。后来尉迟部随孝文帝进入中原,被命以族名尉迟为姓,称尉迟氏。

姓氏名望

尉迟恭

唐初大将,字敬德(586-658),鲜卑族,朔州鄯阳(今山西平鲁区)人。隋朝末年,从军高阳,以武勇著称。曾随刘武周起事,后降唐,从太宗击败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武德初秦王李世民引为右府参军,屡立大功,是李世民亲信之一。尉迟恭纯朴忠厚,勇武善战,一身戎马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后尉迟恭被尊为民间驱鬼避邪,祈福求安的中华门神。传说其面如黑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尉迟恭(胡敬德)与秦叔宝(秦琼)是“门神”的原型。

尉迟跋质那

唐氏画家。于阗人,与子乙僧并称为“大小尉迟”。善画外国风俗及人物、佛像、宝树,尤擅画黄犬及鹰,当时印度佛教艺术传入中原,如印度僧人昙摩拙义、跋摩便是对大小尉迟有重要影响的人。画迹有《降魔》、《变相》等壁画,作于东都寺院,著录於《京洛寺塔记》;《六番图》、《婆罗门图》、《外国宝树图》,著录于《历代名画记》。

【皇甫】

皇甫,复姓,出自西周。西周太师(高级武官)皇甫的后代以“皇甫”为姓,称皇甫氏。又言出自子姓,是春秋时宋国公族的后代。皇甫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姓氏人口排名第529位,人口5.3万人。

姓氏名望

皇甫谧

公元215~282年,幼名皇甫静,字士安,号玄晏先生,皇甫嵩曾孙;安定朝那人(今甘肃灵台)。著名魏晋两朝之间医学家。皇甫谧家贫,常携书种田,通晓百家之说。在《甲乙经》中,他阐述了经络理论,明确穴位名称和位置,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另著有《帝王世纪》、《玄晏春秋》等。

皇甫规

公元104~174年,字威明;安定朝那人(今甘肃镇原)。著名东汉朝将领、军事家。世代武官家庭出身,有见识,熟习兵法。祖父皇甫棱,曾任度辽将军;父亲皇甫旗,任扶风都尉。汉永康元年(公元167年)皇甫规被任命为尚书。不久,又任弘农太守(今河南灵宝),封寿成亭侯,食邑二百户,他却让封不受,最后又任护羌校尉。汉灵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病逝,终年七十一岁。《后汉书》有传。著有赋、铭、碑、赞、祷文、吊、章表、教令、书、檄、笺记凡二十七篇。

【太叔】

太叔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太叔姓并不多见,源起皇族姓氏。一是出自姬姓。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文公的第三子名仪,而卫文公是周朝的王族后代。按古时的排序规则,三子应为叔字(古时候,兄弟辈排行次序,老大称伯,老二,三,四分别是仲,叔,季)。因此,仪又称作叔仪。为表示对周室皇族的尊重,他人称呼叔仪时都加个“太”字,即为太叔仪。

姓氏名望

太叔仪

古代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周朝的王族后代叫姬仪,姬仪排行第三,也就是卫文公姬毁的第三个儿子。古时候,兄弟辈排行次序,老大称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老四称季。姬仪为老三,就称作叔仪。而姬姓源自周朝王族,(周文王叫姬昌,周武王叫姬发)于是外人称呼叔仪时为表示尊敬,就称他太叔仪。太叔仪的子孙,以先辈的身份为荣耀,世代姓太叔。

太叔段

春秋郑国人。又称共叔段,郑武公少子,庄公弟。母爱而欲立为太子,武公不许。后兵败自杀。在古代,太叔这样的尊称是被普遍采用,称呼王公贵族中排行三的子弟,而也可能被子孙延用演变成姓氏。见于古书记载的春秋时郑国有一位京城太叔,他也是周朝姬姓王族的后代,名叫段,受封于京城。他的后代就取京城太叔中的“太叔”两字为姓。

【拓跋】

拓跋姓出自鲜卑族拓跋(又称托跋)部,为黄帝后裔有拓跋氏。相传黄帝娶妻嫘祖,生子昌意。

拓跋珪

北魏道武帝(371-409),北魏(386-556)王朝的建立者,386-409年在位。鲜卑族拓跋部人。先世曾建立代国,为符坚所灭。淝水战后,他乘机复国,初称代,不久改称魏。皇始二年(397年)攻破后燕都城中山(今河北省定县),拥有黄河以北地区,成南北朝对峙之势。次年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他使鲜卑人分地定居,从事耕种;任用汉族地主官僚,加速鲜卑社会发展。晚年政事苛暴,为次子拓跋绍杀死。

拓跋嗣

北魏明元帝(392-423),409-423年在位。在位15年,礼爱儒生,好学史传,采集经史,隆基固本,内和外辑,可以称得上是北魏开国以来的一位仁厚的守成之主。对内巩固王朝统治,对外趁刘裕病死时进攻宋国,费了不少气力,取得了河南一些地方,在付出相当的代价后,算得上是取得了南北朝战争的第一次胜利。由于长途攻战劳顿,拓跋嗣回到平成就病死了。可以说他是北魏重要的但又是过渡性的皇帝。终年32岁。

【轩辕】

轩辕复姓,是黄帝嫡传后代,出自有熊氏,亦称为帝鸿氏,后周武王伐纣分封轩辕子孙于铸国,改为铸氏。黄帝曾居于轩辕之丘,故而得姓轩辕,黄帝的后代子孙遂称轩辕氏。一说黄帝作轩冕之服,教民做衣服,故谓轩辕。又据古代传说,轩辕即天鼋,天鼋变为龙,龙为轩辕部落的图腾,因以得氏。

姓氏名望

轩辕

(公元前2717-前2599年)上古帝王。即黄帝轩辕氏,少典与附宝之子。轩辕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在此期间有了文字。曾战胜炎帝于阪泉 ,战胜蚩尤于涿鹿 ,诸侯尊为天子,后人以之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轩辕轲

1926年8月生,字敏毅,毕业于河南大学.河南省睢县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审、教育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著有《中华民族教育思想纂要》、《中国教育思想通史》龚自珍、魏源的教育思想一章,《中国教育魂》邓小平的教育思想两章。发表有《顾炎武的社会教化思想》、《颜元的社会教化思想》等有关教育思想的论文十余篇;《文心雕龙创作论的若干心理学考察》、《文心雕龙杂摭》等有关古代文论研究的论文数篇。担任《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南宋事功学派及其教育思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的教育》、《基础心理学》等多种获奖学术著作的责任编辑、终审。

【令狐】

令狐(líng hú),中国复姓,源出于姬姓。令狐本来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地名,据《水经·冻水注》载:令狐即猗氏地(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的西方),周文王姬昌之子毕公高的后代魏颗得了胜仗,晋景公把令狐一带赏赐给他做封邑,魏颗之子魏颉以封地为氏,称令狐颉,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望出太原郡。

姓氏名望

令狐邵

字孔叔,太原人,三国时期魏国弘农太守。父仕汉,为乌丸校尉。建安初,袁氏在冀州,邵去本郡家居邺。九年,暂出到武安毛城中。会太祖破邺,遂围毛城。城破,执邵等辈十馀人,皆当斩。太祖阅见之,疑其衣冠也,问其祖考,而识其父,乃解放,署军谋掾。仍历宰守,后徙丞相主簿,出为弘农太守。所在清如冰雪,妻子希至官省;举善而教,恕以待人,不好狱讼,与下无忌。是时,郡无知经者,乃历问诸吏,有欲远行就师,辄假遣,令诣河东就乐详学经,粗明乃还,因设文学。由是弘农学业转兴。至黄初初,徵拜羽林郎,迁虎贲中郎将。

令狐整

本名令狐延,字延保;敦煌人(今甘肃敦煌)。著名北周大将军,其出将入相,世为西士冠冕。祖父令狐绍安,官至郡守。自幼聪敏,沉深有识量,沉深有识量,家藏万卷书,曾任州主簿。西魏初年,在西魏孝武帝元修西迁时,尚书右丞、西道行台元荣的女婿邓彦据瓜州,拒不受代。西魏大统十一年(公元545年),令狐整协助西魏河西大使申徽抓获邓彦送往京师,宇文泰嘉其忠节,表为都督,授寿昌郡守。令狐整以国难未宁,欲举宗亲效力,遂率乡亲两千余人入朝,随宇文泰军征讨,赐姓宇文整。北周初年,令狐整出任丰州刺史,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宰相)。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二年(公元573年)病逝。有子令狐熙。

【百里】

百里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姜姓,以封地名为氏。周朝时,有姜姓虞国人,入秦后,授予百里作采邑,其后代子孙就以封地名为姓,称百里氏。 2、亦出自姜姓,为春秋时秦国大夫百里奚的后代,以祖名为氏。此外百里作为一个词语的意思是(1).一百里。谓距离甚远。(2).古时诸侯封地范围。(3).亦谓地小。4).古时一县所辖之地。因以为县的代称。(5).借指县令。(6).宝剑名。

姓氏名望

百里奚

春秋时秦国大夫。亦称百里子或百里,名奚,字里,又字井百、子明。春秋时宛(今南阳)人,一说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北)人。少时家境甚贫,颠沛流离,后出游诸国,到齐国,不被任用;又至周,仍不被任用;后被虞公任用为大夫,晋灭虞后被虏,作为陪嫁之臣被送往秦国,因秦穆公以媵臣待之,出走至宛,为楚人所执。后秦穆公闻其贤,用五张黑牡羊皮将其赎回,授以国政。称为五羖大夫。任秦大夫七年后,与蹇叔等共同辅佐穆公建立了霸业。相传他死后,秦国“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以示对他的尊重和哀悼。

百里视

春秋时期虞国(今山西平陆县)人,姓百里,名视,字孟明,是百里奚的儿子。秦穆公的主要将领。孟明视春秋时秦大夫,百里奚子。一说即百里奚。经后世考证,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孟明视,以百里为姓,字孟明名,名叫作视,百里奚之子。

【呼延】

呼延姓出处有三种说法,一说出自匈奴族呼衍氏所改;一说出自鲜卑族姓氏之一;还有说出自赐姓。晋代鲜卑人稽胡楚,因有功被赐姓呼延,后代因此随之姓呼延。呼延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现主要分布在宁夏、河南一带,依旧保留呼延复姓。而流入陕西、山西一带,改“呼延”复姓为单姓“呼”。历史名人有大将军呼延赞、水浒好汉呼延灼等。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470位。

姓氏名望

呼延赞

宋代骁雄军使。他浑身满刺“赤心杀贼”四字,为国打仗,不计生死,敌皆畏之。淳化时官至康州团练使。有评书《黑虎传》(也叫《呼家将》)写呼延赞之子呼延丕显遭庞文陷害,其后人呼延庆后来大闹京城,报仇雪冤的故事。北宋将领。并州太原(今属山西)人。出生于将门之家。初为骁骑卒,因作战勇敢提拔为骁雄军使。乾德二年(964)随王全斌讨伐后蜀,班师后因军功提升副指挥使,太平兴国初年拔为铁骑军指挥使。太平兴国四年(979),协助崔翰戍守定州,升马步军副都军头。端拱二年(989),提拔为马军都军头,淳化三年(992)升任保州刺史、冀州副都部署,改辽州刺史。后官扶州刺史,加康州团练使。

呼延实

金将领。赵城(今山西洪洞北)人。本杨沃衍部曲,以战功迁宝昌军节度使。天兴元年(1232),守青阳砦,为阳总帅,翌年,移守岘山。

【公孙】

公孙姓:中国复姓之一。据传,源于5000多年前的华夏时代,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28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春秋时期,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多喜欢称公。按照周朝制度,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太子,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他们的后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孙为姓,因此,公孙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

姓氏名望

公孙轩辕

黄帝:姓公孙(一说为姬姓),名轩辕,号轩辕氏、有熊氏和归藏氏,被尊奉为“中华始祖”。据《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轩辕之丘”。华夏族的缔造者,五帝之首,有些说法被列为三皇之一,是公认的中华民族的祖先。

公孙侨

公孙侨:复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郑称公孙。春秋时期郑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子产具有人本主义的思想,强调人事,但也不否认鬼神。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在子产看来,人道先于天道,天道可以存而不论,人道则不能不察。被清朝的王源推许为“春秋第一人”。

【慕容】

慕容主要源自高辛氏,是帝喾的后裔,远古时,有个皇帝后代叫“封",他取姓慕容,是意在远离中原之地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慕二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后来慕容姓的后人,有的地区又简化为慕姓,这支仍是鲜卑族慕容姓。汉代,有人以寺庙名称命姓,称慕容氏。

姓氏名望

慕容皝

字元真(297-348.10.25),小字万年,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西北)人,鲜卑族,是鲜卑族领袖慕容廆的第三子。十六国时期前燕王,军事统帅。咸和八年五月甲寅(333年6月4日),慕容廆去世。六月,慕容皝嗣辽东郡公,以平北将军行平州刺史,督摄部内,统治辽东。慕容皝继位后,用法严苛,国人多不安。337年十月,慕容皝称燕王,前燕帝国建立。慕容皝汉化较深,崇尚儒学、喜好文籍,设东庠(学校),以大臣子弟为官学生。公元348年慕容皝病逝,时年52岁。

慕容垂

又名慕容霸,前燕王慕容皝的第五子。十六国后燕创建者。384-396年在位。字道明(326-396),鲜卑族,昌黎棘城(辽宁义县)人。原为前秦大将,苻坚惨败于淝水之战后,慕容垂即图恢复燕国,于384年称燕王,两年后称帝,定都于中山。

【钟离】

钟离姓的源流可以直接追溯到春秋时代宋微子所建的宋国,算起来是商汤的子姓后裔。由于其始祖曾食采于一个叫作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临淮关镇东)的地方,所以子孙才会“以邑为氏”,开始以“钟离”或“钟”为姓。换言之,长久以来为大家所熟悉的复姓“钟离”及单姓“钟”,实际上是血缘相同的一家人。

姓氏名望

钟离春

战国时人,她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丑女。额头前突,双眼下凹,鼻孔向上翻翘,头颇大,发稀少,颈部的喉结比男子的还要大,皮肤黑红。她虽然样子难看,但志向远大,学识渊博。当时执政的齐宣王政治腐败,国事昏暗,性情暴躁,喜欢吹捧。钟离春为了拯救国家,冒着杀头的危险,当面一条条地陈述了齐宣王的劣迹。并指出若再不悬崖勒马,就会城破国亡。齐宣王听后大为感动,把钟离春看作是自己正身、齐家、治国的一面镜子。后来,这位身边美女如云的国王,竟把钟离春封为王后。

钟离眜

秦末人,是项羽的将领之一,素与韩信交好。项羽死后,投奔楚王韩信。刘邦得到消息,韩信谋反,同陈平商议,要韩信逮捕钟离眜。有人告诉韩信,如果把钟离眜斩首,去见刘邦,自然无患。于是韩信召钟离眜商议,钟离眜说:“刘邦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楚国,如果你捕我献媚,今日我死,明日你亡。”说罢,拔剑自刎。韩信带着钟离眜的头去见刘邦,刘邦即令武士逮捕韩信。韩信说:“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长孙】

长孙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代南北朝时期,北魏的王族中有一位叫拓跋嵩,因为功劳大,朝廷封他为王族大人,这个封号可以世代承袭。

姓氏名望

长孙皇后

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她曾协助李世民发动 “玄武门之变”,夺取政权。李世民即位后,她常劝其提倡节俭,重视法制,信用贤臣,深得唐太宗的敬重、宠爱。尝采“古夫人善事”,编写了《女则》10卷,现存诗《春游曲》一首。

长孙无忌

字辅机,晟子。唐朝洛阳人,唐太宗皇后之兄。博涉文史,有谋略。从太宗李世民定天下,功居第一迁吏部尚书,封为齐国公,又徙赵国公、太子太师,后为高宗时辅政大臣,进授太尉,兼修国史。后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被放逐黔州,自缢身亡。撰有《唐律疏议》。

【司徒】

司徒一姓,是以官职命名的复姓。据《帝王世纪》记载:“舜为尧司徒,支孙氏焉。”舜曾为尧时的司徒官,负责管理民众、土地及教化等事情,职位相当于宰相。周朝时称为地官大司徒。舜的支系子孙中有以官职名为姓的,称司徒氏。“司徒”这个官职始置于唐虞之际,传到周代,被列为尊贵的六卿之一,掌理邦教。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列为“三公”,清代时,俗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司徒姓姓氏人口排名第536位,人口4.5万人。

姓氏名望

司徒映

唐朝人。太和元年时(公元827年),唐文宗即位,深知两朝之弊,励精求治,任司徒映为太常卿。出宫女3000余人,放五坊鹰犬,省冗食1200余人,政号清明。不料数年后,宦官挠权,勾心斗角,奢侈浪费,腐败回潮,文宗仁而少断,制之不得其术,遂成甘露之变。司徒映目睹此情此景,毅然决定辞官还乡,不再在朝廷做不清明的官。

【鲜于】

鲜于姓 :1、出自子姓,以国名、邑名合并为氏。商朝末君纣王有叔箕子封于箕(今山西省太谷县),官为太师,多次就纣王的荒淫残暴进谏,纣王仍依旧如故,不思悔改,后来竟将箕子关入大牢。周武王灭商后,箕子直言劝谏武王当行仁政,却不肯应武王的请求再次为臣。他出走辽东,并建立了朝鲜国(据传此国是现在朝鲜的前身)。相传他的子孙中支子仲封地在于邑,就合国名与邑名,自称鲜于氏。 2、出自少数民族。南北朝时,定州(今河北定县)丁零族(北方称为铁勒族或敕勒族)有鲜于氏。

姓氏名望

鲜于辅

东汉人,为刘虞从事。公孙瓒破刘虞,鲜于辅率州兵,迎请刘虞之子刘和。与袁绍将麴义共同击破公孙瓒。后率众归曹操,拜度辽将军,封都亭侯(注:鲜于辅,一说北京人)。

鲜于侁

字子骏,鲜于赤之子,宋代阆中人。文彦博《送子骏朝议归阙诗》:“为有仙才生阆苑”。侁于仁宗时进士及第,历任通判绵州,利州转运使判官,京东西两路转运使,知扬州,拜左谏议大夫,集贤殿修撰,知陈州。

总结:复姓作为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有力的的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使我们的姓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复姓大多起源和存在于少数民族,它的演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名族大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现如今,在我们的姓氏中仍有复姓的存在,复姓将仍然作为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推动者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的发展。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改进,大姓起名越来越难,所以一些新造复姓也会形成,一个新的姓名时期正在形成。

关键词: 复姓大全